html模版藏友收藏百餘幅寧波老地圖:願與更多同好共分享共探討




樓稼平收藏的部分老地圖。

《寧波府城廂水陸輿圖》(局部)

“我收集的這些中外老地圖裡都有寧波,它們本來是世界史、國別史的史料,但現在發現它們還是地方史料,對於研究寧波的港口史、外貿史乃至文化交流史很有意義。”近日,寧波地方文史愛好者樓稼平向記者展示瞭他的藏品,不僅有老照片,還有百餘幅大小不一、印制形式不同的寧波老地圖。樓稼平表示願意和地方文史愛好者們分享這些地圖資源,一起研究寧波歷史文化。

因研究地方文史而關註老地圖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出生於寧波市區的樓稼平,其網名“水銀”在寧波的地方文史愛好者中頗有知名度。

上個世紀80年代,樓稼平的父親帶回一套寧波市政協整理出版的《寧波文史資料》,這套書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積而是一些親歷者的回憶性文字,既有工商從業者對抗戰時期社會發展情況的追憶,也有親歷者對個人參與建校修志等情況的回憶。樓稼平隨手一翻,竟被這套書吸引瞭。從此他開始關註地方文化,並有意識地收集一些地方文史資料,包括文字和照片。

有些文史資料裡記載的城墻、河流到現在已經大變樣瞭,有的甚至已經消失瞭。資料中記載的老城墻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那些老照片中的河流現在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它們應該在今天的什麼位置?如果消失,它們又是怎麼消失的?隨它們一起消失的記憶還能夠重拾起來嗎?如何串起這些滄海桑田的變遷故事?樓稼平開始尋找老地圖,進行今昔對比。

在朋友傢邂逅1929年《寧波市全圖》

1997年,樓稼平邂逅瞭他收藏的第一張老地圖。那時,他在藏友傢裡看到瞭一張1929年的《寧波市全圖》。這張約1米×1.2米的地圖是寧波地方史上第一張用現代測繪技術繪制的城區地圖,有明顯的使用過的痕跡,它的四角和邊上有不少圖釘釘過的小孔。這張微微發黃的地圖上還印著:寧波市政府制,實價銀壹圓伍角。

彼時已有一定地方文史知識基礎的樓稼平深感奇怪:舊時把城墻包圍的區域叫城廂,民國時的寧波地圖一般都叫城廂圖,為何這張地圖叫“寧波市全圖”?他一直盯著地圖,朋友看他喜歡,就以300元的價格把這張地圖轉讓給瞭他。

回到傢中,樓稼平仔細查閱地方文獻資料,終於解開瞭心中的疑問:從1927年7月到1931年1月,寧波市是從當時鄞縣區域裡劃出來的一個區域,面積相當於如今的寧波老三區,這個存在瞭43個月的“寧波市”和現在的寧波市不可同日而語。

為集老地圖而購買整套《鄞縣通志》

在樓稼平收藏的老地圖中,有一套1936年的《鄞縣通志:地圖》,共25張,包括瞭《鄞縣城廂圖》《甬江圖》《著名鄉鎮圖》和當時重要建築圖等。其中《鄞縣城廂圖》的繪制比《寧波市全圖》晚瞭數年,除瞭比例尺比後者大一倍、畫得更細外,還體現瞭當時的一些城市建設,比如拆瞭城墻,建瞭中山公園、公共體育場和圖書館以及後來與寧波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世界菜市場等。

老人電動床推薦收集這套1936年的《鄞縣通志:地圖》,曾經花費瞭樓稼平很長的時間。1997年,在收集瞭《寧波市全圖》後不久,樓稼平在范宅看到瞭一張《鄞縣城廂圖》,他如獲至寶地花400元買瞭下來。從《鄞縣城廂圖》可以看出,它是1936年出版的《鄞縣通志》這套書裡的一張地圖,1936年的《鄞縣通志》共有六志一匣,其中的一匣就是地圖。之後,樓稼平一直在留意這套地圖,陸陸續續地買到瞭這套地圖中的大部分。大概在10年前,他得知一位藏友有全套的1936年的《鄞縣通志》,便幾次上門去洽談,終於如願以償購得這套《鄞居家照護床哪裡買縣通志》,集齊瞭這套地圖。

《皇朝沿海圖說》是最珍貴的收藏

這麼多老地圖中,最珍貴的是哪張?樓稼平說,是十多年前收藏的《皇朝沿海圖說》。這是中國第一次參與實測的海圖,而且主持當時中外合作實測工作的中方負責人是福建船政局官員、阿拉寧波人黃維煊,另一位寧波人貝錦泉也提供過幫助。黃維煊參與中國沿海實測,花瞭足足5年時間,成圖32張。後來這套海圖由黃維煊的兒子黃傢鼎委托上海點石齋畫報社縮印成書,樓稼平收藏的就是石印版的《皇朝沿海圖說》。

樓稼平說:“石印技術是晚清引進的印刷術,它能做到印刷出來的圖像與原稿一樣,而且它的長處是可以快捷、低廉、大批量地印刷書籍。本來嘛,石印的東西跟珍貴兩字挨不上邊。但我經過多年關註後發現,研究近代地圖史的各種著述中,竟從未有學者提到過它。這就顯得這套《皇朝沿海圖說》非常珍貴瞭。”

網購到兩份200多年前的外文地圖

互聯網普及後,樓稼平開始通過網哪裡買電動床絡尋找、購買老地圖。前兩年,他網購瞭兩份重要的外文地圖。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要求通商並增加口岸,這是中英兩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方接觸。使團回國後,有不少成員撰寫瞭在中國的見聞,向英國讀者介紹中國,其中以副使斯當東的著述最為有名,而且版本也最多,其中一個版本附錄瞭幾張大幅地圖,可惜的是,斯當東的書譯成中文版時,全都省略瞭地圖。

樓稼平網購到的這兩張外文地圖,就是斯當東著述1796年版的附錄,其中一張記錄瞭當年英國使團在寧波、舟山停留期間的航跡。樓稼平指著這張海圖說:“這是馬戛爾尼使團乘坐的‘獅子號’停泊的錨地,如今屬於象山的牛鼻山。”

除瞭實物地圖,樓稼平還在電腦裡存儲瞭500多份高清電子版的世界和亞洲老地圖。最近,他把研究地圖的一些思考、心得寫成瞭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眾號上,引來眾多文史愛好者點贊,他說很享受這樣的分享,願與更多的同好一起研究寧波老地圖。

漫說古地圖

地圖不像書籍,識字的人都可以抄錄,復制一份地圖,除瞭要有專業知識,繪制的人還要有一定的技藝。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還沒有進步到可以印刷地圖時,地圖的復制與保存比書籍要困難得多,一旦原圖損毀,往往再也無法恢復。所以,古人更擅長或者樂於用文字來描繪地理環境而不是借助地圖。古地圖留存下來的也很少,流傳至今的紙質、絹質地圖,基本上是元朝以後的,印刷制作的地圖年代更晚。




在古代,地圖一直是權力的象征,普通百姓基本與地圖無緣,使用地圖的,多是皇帝、文武大臣和外交官員。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地圖實物,是出土於天水放馬灘的7幅繪於松木板上的地圖,繪制於戰國秦惠文王後期(公元前4世紀後期),墓主名丹,有廣博的知識,還參加過秦伐趙取義渠的戰役。我國另外兩幅著名的古地圖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繪制在帛上的地圖,墓主是一位侯爵,兩幅地圖的內容都與他擔任過軍政職務有關。

據說象征九州的九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圖是給天子看的;蘇秦遊說趙王時,曾用地圖證明諸侯國的面積合起來是秦國的五倍;光武帝劉秀起兵不久,曾在城樓上查看地圖,看自己占瞭多少地方。

寧波晚報撰稿記者 陳愛紅 攝影記者 崔引



本文來源:寧波網 電動調整床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5DCB4C2757F5E789
arrow
arrow

    plx275m0a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